陈叔陶:甘为桃李化尘泥
来源:   发布日期:2021-04-20   浏览次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于1956年并校时,从四所母体院校调来近七百名教职工,其中有正教授25人,雄厚的师资力量在当时的陕西高校中名列前茅。

25名教授中,国家二级教授有5人,结构力学专家陈叔陶是其中之一。

陈叔陶出生于书香世家。1950年他从中山大学转到西北工学院任教时,他的哥哥、著名的文史学家陈登原也受聘到西北大学任教,兄弟二人后来同被评为二级教授,这在当时的西北高校中传为美谈。

陈叔陶1934年考入浙江大学土木系,在校时才华横溢。上学期间,他对史学研究兴趣颇浓,先后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集刊》《出版周刊》等刊物上发表《新元史本证》《甫明野史跋》等论文。据说,当年陈叔陶发表这些论文后,史学家傅斯年、顾颉刚等人特意向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询问该校是否有一位叫陈叔陶的“史学教授”,竺可桢遍寻教师名单,也没有找到,最后终于发现这位“史学教授”竟是个工科学生。

1943年,抗日战争打得激烈。在昆明工作的陈叔陶将撰写的《空腹桁架分析》论文投向当时世界学术研究水平最高的英国土木工程师协会,不久即在英国《土木工程学报》发表,轰动一时。

1956年,陈叔陶调入西安建筑工程学院任教。不久,他将“空腹桁架研究”推上新的学术高度。1958年,经国务院批准,西安建筑工程学院与莫斯科建筑工程学院合作进行预应力钢结构的研究,陈叔陶担任课题组负责人。他从利用屋面板的压力这个角度提出预加压力钢结构的设计方案,这个方案可节约百分之五十左右的钢材。同期,他在“空腹桁架的研究”基础上,又创造性地写出了《空腹拱的分析》一文。他也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位提出“空腹拱”概念的人。

陈叔陶教授指导学生做实验

1960年,建筑工程部委托国内数十家单位进行“电视塔的理论与实验”研究项目,先进行理论研究,最后在北京进行集中实验,陈叔陶的研究成果是两个最佳方案之一。

1962年至1966年,为了配合我国核武器的研发,国防科委下达了地下防原子弹冲击波的国防建筑课题——“地下防原子工程结构的分析”,全国参加课题研究的有清华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和科研单位。

陈叔陶代表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参加该项研究,他领导的项目组完成了六篇卓有建树的论文,对厚板及厚壳在冲击荷载作用下的结构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在1966年初召开的由七十多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设计施工单位专家、教授组成的论证会上,受到国防科委的高度称赞,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居于全国领先水平。

陈叔陶大学毕业后先在施工单位工作,后转入大学教书。对于教书,陈叔陶似乎情有独钟,并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他讲授的结构力学、钢结构两门课,新中国成立前一直用英文教材。20世纪50年代换用苏联教材,但没有中文版本。他废寝忘食,每晚只睡三四个小时,很快将这两本俄文教材译成中文。

凡听过陈叔陶授课的学生都是赞不绝口,说他没有一点故作高深的学问家的样子,“三堂共坐,如坐春风”。他讲课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一个很复杂的受力构件或结构,能简化成一个简单又形象的受力简图,使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

按规定,学生的作业应由助教批改,陈叔陶为了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总是亲自批改。他带学生实习,总和同学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一次在宝鸡工地,每天要上塬、下塬,但不论刮风下雨,他都与学生一起上厂房扎钢筋,下车间看图纸等,从未间断。

陈叔陶专长结构力学,他的学问应用于国家建设实践中,解决了诸多难题。可是他的身体“结构”,却只能用羸弱之躯来形容。他年轻时体质就比较弱,在昆明工作期间又患上了严重的肺病并切除了一叶肺,受当时经济条件和医疗条件所限,健康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恢复。新中国成立后,生活待遇的提高和医疗条件的改善,虽使他的病情有所好转,但身体仍很虚弱。

他无论身体健康条件的好与坏,始终持之以恒,数十年如一日地投身于科研、教学工作。他的女儿陈宜馥回忆:“每天晚上零点以前,父亲书房中的灯光从未熄灭过,由于废寝忘食地进行工作,书房里的一把椅子,竟被生生坐坏。”在他患病时,同事们为他的病情担忧,他却说:“假如我还能工作二十年,我一定不让他随便浪费过去,要做出更多的成绩。”

陈叔陶对教研室学术水平的提高和青年教师的培养极为关心。他曾花了三年时间,从浩如烟海的文献中筛选资料,编著了一百多万字的讲义和几十万字的《弹性力学》教材(上、中、下三册)。这些讲义和教材内容丰富,特别是在板壳理论计算方面,具有独到见解。他以此给全校中青年教师系统讲授弹性力学,讲授时间全是利用节假日,且不要报酬,一讲就是三年。

结构力学属于专业基础课。一些青年教师对从事基础课教学的前途感到担忧,陈叔陶就鼓励青年教师:“我们不应自卑,要敢于和先进水平比,基础课也可以搞尖端,而且大有前途!”

为了提高力学教研室中青年教师的学术水平和科学研究能力,陈叔陶组织了科研小组,结合国家下达的科研任务,从中外权威杂志和专著中选择了几十篇论文,按专题分类,再对每一类的论文内容简要介绍,并指明这些研究领域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和今后研究方向,然后让大家阅读、翻译,写出读书报告,进行学术交流。就这样,教研室曾翻译了近五十万字的科技论文,其中的德文、法文论文是由他亲自翻译的。

在陈叔陶的带动下,一批青年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大大提高。他也多次被评为陕西省先进工作者,还被授予“陕西科技精英”称号。1956年,陈叔陶到北京参加了“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的亲切接见。

原载《漫游中国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作者:崔凯)

上一条:张剑霄:百岁老人与“三”的契合
下一条:林 宣:爱心谱就人生音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