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大学让人心向往之,大师的魅力必不可少。大师之于大学,既体现于学术上的勇攀高峰,也必然显现于精神上的示范指引。
并校半个多世纪以来,有一种叫做“风骨传家,精神以立”的品质,深深地扎根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文化土壤,成为这所大学不可或缺的文化构成。在建大人的记忆里,林宣教授是一位精神上的大师,他把毕生精力和满腔心血都奉献给了我国的建筑教育事业,其德行举止,令世人景仰,其暖流爱心,谱就一段人生音画。
林宣教授常对学生讲:“建筑学界有一个绝妙的比喻,在古希腊,高高的奥林匹斯山上的乐神弹奏着竖琴,美妙的音乐飘落人间,凝固了,就成了建筑。”林先生诗意的话语曾点燃了许多青年学子学习建筑的激情。
九十多年的人生历程,林宣时刻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弹奏着生命的乐章,尽管这个乐章凝固了,但他用高尚的精神构建起的无形建筑,在人们的心中留下了永恒的影像。
林宣1912年出生于福州市一个有深厚家学渊源的大家庭,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五年的私塾教育,使他在古汉语和英语方面打下了深厚的功底,这也为他此后从事中国古建筑研究奠定了基础。
把林宣引入建筑这一领域的是他的堂姐林徽因。1930年7月,林宣考取了东北大学建筑系。“九一八”事变后,林宣在颠沛流离中先后转读于清华大学等学府,于1934年从南京中央大学毕业。毕业后,他毅然放弃了去海外发展的机会,效仿着梁思成、林徽因,用所学知识来报国、救国,继续着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和整理工作。
1950年,东北工学院建筑系恢复招生。林宣举家迁到沈阳,受聘于东北工学院建筑系,成为当时该校建筑史学科唯一的专业教师。
1956年,林宣随东北工学院建筑系来到古城西安,成为西安建筑工程学院首批创业者和建设者以及学校建筑历史与理论学科的奠基人。
执教杏坛,是林宣的最爱。他常说,教师的职责不光是给学生传授知识、答疑解惑,更重要的是塑造学生的灵魂,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都会在学生身上留下永久的痕迹。在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他总是提前十分钟来到教室。他的讲义也总是每年重新书写,即便是到了六七十岁,给本科生上课时依旧如此。
“我太爱教育了,太爱青年学生了。”这是林宣的口头禅。他也始终以一位长者的风范无微不至地关怀着青年学子。
1984年,林宣指导他的研究生刘临安从事韩城元代殿堂结构研究,对要考察的十几座大型建筑,他为学生制定研究计划,从图文收集、测绘数据、到访谈记录,无一不详尽周致。
林宣左手拿着放大镜,右手拿着红笔批改刘临安的毕业论文,连标点符号、错字漏字也不放过。最后,刘临安撰写的毕业论文得到了同行专家的广泛好评,认为填补了我国元代建筑史研究的空白。
1987年,已是75岁高龄的林宣从教学科研第一线上退了下来,但他仍然身心不离教育事业,不顾年迈体弱,常义务赴米脂、榆林、蓝田、佛坪等贫困山区,毫无保留地把积累了一生的丰富教学经验传授给当地的中小学教师。
有一段经历让林宣终生难忘。20世纪50年代末,他在陕北一个叫董家湾的小山村搞社教,大队部破例给他送来了全村最亮的油灯,让他晚上记工分用。那是一个大雪纷飞、寒风凛冽的夜晚,他拨亮油灯埋头记账,不知何时一抬头,猛然发现周围已站满了睁着黑葡萄般眼睛的孩子,那种惊奇与羡慕的目光,让他揪心般疼痛。
退休后,林宣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希望工程捐资助学之中,省吃俭用、慷慨解囊,资助六十余名失学儿童重返课堂,完成了小学、中学学业,考上了大学。他经常把受资助的孩子带到自己家里,管吃、管住、管上课,教他们学英语,讲古文,为他们购买教材毫不皱眉,却对自己的生活节俭到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地步。为了节省几毛、几元的公共汽车票钱,多年以来,他在西安城区办事开会,全是以步代车。“五毛钱就可以给孩子买一个作业本了”,他是这样斤斤计较的。
1994年12月14日,他顾不得照顾因患中风而瘫痪在床多年的老伴,冒着刺骨的寒风和纷飞的大雪,为陕西耀县13名家庭贫困的孩子送去了学费,还专程去老区照金镇看望一位受他资助的学生徐妙林,深一脚、浅一脚地给妙林卧床不起的父亲送去了数千元的医药费。
1995年,家住耀县孙塬镇贺咀村的董静因父亲病逝,家里欠下了上万元的债务,随时面临失学的困境。1996年,林宣开始资助她。从此以后,每个学期考完试,她都会接到教授爷爷打来的电话和写来的信。在林老的鼓励下,董静考取了宝鸡文理学院。
2004年年初,林宣被教育部授予“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这也是他五年来连续第三次被教育部授此殊荣。当年八月,林宣被中国建筑学会授予首届“国家建筑教育特别奖”荣誉称号,包括他在内,全国仅有五名学者获此殊荣。
2004年10月22日,恰逢农历中的重阳节,就在这个爱老敬老的节日里,林宣先生驾鹤仙游。有人评价,林宣先生的人生如同一个三棱镜,折射出七色的光芒:赤色代表着他热血沸腾的爱国之心,橙色代表着他在建筑学业上取得的累累硕果,黄色代表着他金子般纯洁的爱心,绿色代表着他甘当绿叶的襟怀,青色代表着他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怀,蓝色代表着他蓝天般的博大胸怀,紫色代表着他一辈子乐育桃李,终于迎来了万紫千红的学术春天……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长歌送挽,表达的是对大师的不舍;微风轻拂,传递的是对其精神的敬意。林宣老人走了,值得包括全体建大人在内的人们去思索、领悟和继承。
原载《漫游中国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作者:王继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