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钦,西安建大并校之初的五位二级教授之一。
历史总是在有意无意间,把一些本该留下的东西无情地卷进时间的黑洞。翻看仅有的几页赵文钦的资料,在无数次的神游之后,赵文钦的一生就如同一幅素淡的铅笔素描,终于或隐或显于读者面前。
赵文钦,1931年毕业于北洋大学土木工程系。1938年获英国利物浦大学工程硕士学位。此后,他的一生就如同陀螺般转个不停,没有止息,直到1986年秋季他的生命即将远行的那个上午,还在病床上和学生探讨着答辩论文。
赵文钦的一生,没有太多的浓墨重彩。于科研,他没有惊天动地的成果;于教学,他也没有大部头或拓荒性的教材问世。在几十年风云变幻的艰难时局中,他默默承担着一所大学对教育的承诺,时刻没有忘记一个知识分子对国家民族的担当。
1941年2月,在铁路与水利系统工作多年的赵文钦,从香港到达陕西城固县古路坝村,担任西北工学院水利专业教授。抗战胜利后,学院土木专业的绝大部分教授陆续去了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北洋大学、厦门大学等沿海名校。
到1946年9月西北工学院临近开学时,土木系已将近是人去楼空了。为维持教学,学校决定由赵文钦担任土木系主任和总务长。当时的土木系就只剩下赵文钦和另一位教授及三名助教。而那另一位教授,当时正在美国学习,回国后不久也去了北洋大学。
为完成教学任务,赵文钦奔走省内外,聘请了六七名兼职教授及个别专职教师,使土木系能正常上课。有的课请不到人,就由他自己教,因此他教过的课很多,从结构力学、钢筋混凝土结构到工程材料、桥梁设计等。
赵文钦教授指导青年学子
1946年,西北工学院由城固古路坝迁往咸阳,新校址内只有一个废酒精厂的少量房屋可以使用,全部教室、学生宿舍及大部分教工宿舍需要新建。赵文钦又带领全校师生完成迁校及建校任务,使学校能在年末开学上课。
开学不久,赵文钦发现有不少的一年级学生周末逛市区,认为是功课太轻,作业太少,于是宣布数学作业每周增加100道题,物理作业增加50道题,必须在周日晚上交给任课教师。此后闲逛的人就没有了。
1948年末到1949年春,国民党政府欲以集训的名义将陕西大学生集中到西安,并通过军队进一步裹胁往四川,但阴谋没有得逞。赵文钦教授同情并支持学生的反集训运动,是反迁校运动的组织者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赵文钦教授担任西北工学院副院长,主管教学工作。由于形势变化,一些教师于新中国成立前去了四川,兼职教师则全部离开了学校,师资队伍大为削弱。他同军代表一起去省外招聘教师。经他努力,仅土木系就聘到教授6人,同时他又积极培养青年教师,到1956年,土木系合并到西安建筑工程学院的教师有三十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7人。
西安建筑工程学院筹建时,赵文钦担任筹备委员会副主任,全程参与并完成了筹建工作。
赵文钦自走上讲台拿起粉笔的那一天起,他后半生的教育生涯,就总是随着时局的变化跌宕起伏。每一次的形势都那样紧迫,每一次的担当又那样从容。每一次寂寥的冷清、教育的空场都把赵文钦推向时局的风口浪尖,无数学子即将中断的求知梦想又都在赵文钦手中被重新点燃。
星点的史料,仍能发现赵文钦在教学科研工作和组织管理中取得的成绩。
西安建筑工程学院并校之初,来自四所母体院校的师生汇聚西安,住宿、教学、生活条件都极其艰苦,不少师生很不适应,产生了一些不满情绪。当时甘一飞还未赴任院长一职。任副院长的赵文钦召集师生,召开大会宣讲当前形势,鼓励师生克服困难,确保当时学校的稳定团结,并为学校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他领导制定了学院的科研规划,创办了当时名为《西安建筑工程学院》的学报。直到1960年,每期学报都是由他出面召开编委会审定稿件。今天,《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已发展成全国自然科学类的核心期刊。
20世纪60年代初,建筑工程部组建了5个土建类教材编审委员会,负责制定土建类专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等,赵文钦被聘为“建筑材料及混凝土制面”教材编审委员会的主任委员。
20世纪60年代,赵文钦任学校的学术委员会主任,负责教师职称及科研奖项的评审。一次为了确定是否给一位老师在金属材料研究方面确立奖项,从中午讨论到晚上,第二天又讨论了一整天,最后才确定下来。
这样一个任劳任怨的优秀学者,在1959年“反右倾”运动中,却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后来的“文化大革命”,赵文钦也未能幸免。但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恩怨,总是兢兢业业地工作,与人和善,处以公心。
“文化大革命”后,赵文钦以70岁的高龄开始从事结构可靠度及结构风振方面的研究。由赵文钦负责,耿维恕、卫云亭、刘金彪等老师协助组建“结构安全与质量控制”学科,并且开始了研究生培养。由他确立的高耸构筑物纵向及横向风振的计算,动、静效应的变异性及荷载系数分析,以及在最大风速下横向风振实用计算方法及可靠度分析等成果被纳入《高耸结构设计规范》。
1981年暑假,他参加冶金工业部教育司在山东掖县召开的高教会议,住在掖县金矿招待所。因会期较长,天气炎热,上午开会下午休息。住所距海边不到500米,午睡后大家都去海边游泳、散步,他则独自一人光着脊背在房中看书。
生活中的赵文钦,除了工作学习还是工作学习,他的个人花费就是购置中外文书刊。在西安建筑工程学院,他藏书的丰富可能只有陈叔陶教授可与他相比。他最喜欢吃饺子,但因为他常把吃饭时间给了思考和看书,因此经常不知饺子的味道。
如今,赵文钦离世已25年了。25年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只是流星划过夜空的瞬间,然而25年间,西安建大数以万计的学子正是沿着赵文钦曾经铺出的路不断开拓前行的。这,就是润物无声的大爱境界。
原载《漫游中国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作者:周春芳)